原标题:德宏州多措并举促“三交”
近年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上持续发力,深入打造“两个工程”,创新开展“三项活动”,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精心实施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展示工程。纳入党的建设,通过建设“熔炉·红心向党”党建基地、开展“五史”教育及“边疆党旗红”“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实践活动,强化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政治认同;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打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等多个教育阵地,利用春节、国庆等节日开展升国旗、唱红歌等活动,通过文艺创作及傣族剪纸、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等非遗培训,厚植文化认同。纳入民生项目建设,依托边境幸福村建设,推动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在57个沿边行政村全覆盖,打造墙体文化走廊、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党建与乡村旅游,以数字化传承农村文化资源,增强边疆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融入城市乡村、景区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象设计和大型活动宣传内容。充分利用灯杆、户外显示屏等载体,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城市重要区域、旅游景区等全覆盖,让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聚力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阵地工程。实施“红色基因传承+民族文化浸润”工程,打造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体教育网络,将民族文化元素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深度融入城市景观,在社区、乡镇搭建特色活动平台,形成“处处可见共同体符号、时时可感团结力量”的全覆盖教育场景。重点整理“直过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一步跨千年”的沧桑巨变,建成各级教育实践阵地280余处,包括4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0多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5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以及11个主题公园与特色街区。
创新实施民族节日共庆交融活动。将民族节庆活动作为民族团结的助推器和黏合剂,营造“各民族节日都是我们的共同节日”的浓厚氛围。举办春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传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和民族团结月系列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展演,让节庆活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依托泼水节、中缅瑞丽—木姐跨国马拉松、盈江诗蜜娃底露营嘉年华、“大美陇川”目瑙纵歌狂欢节等节庆文化体育活动,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形成“民族节庆、民族美食、体育赛事促三交”德宏品牌。
创新实施民族体育共享交融活动。深挖“户外体育旅游资源+边疆民族文化”双重禀赋,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新业态,构建“赛事驱动、文化赋能、全域联动”的新业态体系,以“体育+”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依托户外体育旅游资源和多元休闲体育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活动,打造“运动德宏”系列赛事。在民族节庆和大型赛事活动中,组织开展爬杆、抵棍、篾弹弓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成“同场竞技健身心、互学互鉴促团结”的生动局面。
创新实施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共居交融活动。深入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民族村寨旅游提升三年行动(2023—2025年),2023年以来,德宏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设43个特色旅游提升示范村,形成“一村一品、一寨一韵”的文旅融合新格局,通过打造民居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产业支撑有力、文化氛围浓郁、民族关系和谐的特色村寨,推动形成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链。整合非遗传承工坊、民族主题民宿、生态观光农业等业态,成功培育芒市傣族古镇等标杆项目,开通全省首个“民宿开办+文化导览”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实现群众增收与文化传承双赢。同步构建“非遗传承+旅游体验”生态链,创新推出5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线路。持续擦亮乡村旅游名片,不断丰富传统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4个乡村旅游合作社,建成乡村客栈40余家,农家乐300余家,实现企业创利、群众创收,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持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来源:德宏州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