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30日 16:16:22  来源: 民族时报

原标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作者:武靖茗

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发展的深层力量和内在动力。回望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对文化的重视与传承是一以贯之的,正是由于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才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内核支撑。因此,如何在这场文化传承的赓续长跑项目中,夯实文化强国建设之基,是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强国之基的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夯实文化强国之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背后蕴含着深刻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硕果,凝聚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规范。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等价值观,皆从中孕育而生,为文化强国建设输送了深厚的精神养分,也指明了正确的价值方向。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唯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坚实根基,才能让文化发展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坚守自我,不至于迷失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传承它能够有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全体中华儿女在文化层面找到心灵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当人们深入领悟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内心会油然而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之情,这种情感进而转化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促使大家自觉投身于文化建设,共同守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稳固的群众基础。

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与灵感。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文化创新,而创新并非凭空产生,必须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从诗词歌赋到传统艺术,从历史典故到民间习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宛如一座宝库,为当代文化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文化创新保留了源头活水,让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从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在国际交流的大舞台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文化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其蕴含的智慧与价值能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有益启示,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国际层面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强国之基的对策

(一)创新传统文化传播形式

利用3D扫描、数字高清重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转化和集中收录,建设开放共享的文化基因库、素材库、遗产库以及数字化管理平台,以更具现代感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为后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内容学习、在线观赏等提供支持。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打造以主流媒体为引领的多元传播矩阵。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部署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重点项目、重要议题、重大主题等工作,加大传播经费保障力度,努力提升主流媒体的文化传播能力,精心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权威电视节目、广播节目、访谈节目、综艺节目等,提升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携手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历史纪念馆等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公众号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经典诵读、精品书目推介、国学讲座、艺术品鉴赏、云展览、数字文博,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与传播热度的个人应利用自身舆论引导能力与流量热度,开展对主流文化节目、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传播活动的转载、互动、分享,组建专门的内容制作团队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推宣,从而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其一,发展“文化+动画”创意产业,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打造精品国产动漫。例如,近年来涌现出的《长安三万里》《姜子牙》《功夫熊猫》《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现象级动漫作品大火,动漫与文化的碰撞掀起一阵传统文化学习热潮。其二,发展“文化+游戏”创业产业,激发广大受众对历史、文化的共情。例如,故宫出品的《皇帝的一天》数字APP备受大众青睐,《迷宫》系列互动游戏更是将线下实景与虚拟体验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之基。其三,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结合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实现经济收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例如,设计研学旅游、非遗体验、民俗体验、田园观光、度假休闲、农事采摘、工业参观等多种旅游线路,带动民宿、餐饮、交通、通讯等相关行业发展,打造文化IP、主题文创产品及其他衍生产品,实现文化资源的“活态”利用和创新传播。此外,发展“文化+服饰”“文化+餐饮”“文化+音乐”等多种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促进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

(三)加强内容凝练与价值挖掘

由政府牵头,组织国家公共文化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学学会等共同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其一,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价值,提炼器物技术、人文精神、治世之思、处世之思、价值取向、家国情怀、社会心理等内容,打造凸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的文化标识。其二,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实现路径。结合党和国家的发展任务与战略规划,紧扣时代主题、人民所愿,创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与实现路径,分析组织保障机制、质量评估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人才培育机制等各个问题,为文化发展提供决策指导、信息咨询、方向把控等。其三,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关联的研究,为深层次的文化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学理阐释,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涵上的渊源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观念、人文精神等为其提供了理论渊源。如“大同理想”“崇实黜虚”“民为邦本”“大一统”“和合共生”等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共同富裕、实事求是、民本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求同存异的国际关系等存在逻辑共通性。

(作者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