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挥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陈慧君
连日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联盟成立,云南省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联盟暨虚拟教研室成立,云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揭牌……一系列举措,为云南高校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教育方法与实践路径提供更多资源和新平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云南各级各类学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在全省命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304所,全面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丰富课程,在教育教学中不断“铸牢”。云南高校依托相关课程和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例如:云南民族大学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构建了“六个融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成立了云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建成云南省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切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特色活动,完善“铸牢”教育路径。高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各高校办学特色、具体的民族构成成份和学科建设特色,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的学术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教学渠道。例如: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和云南省教育厅主办的“石榴花开·彩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活动进校园活动;云南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举办演讲比赛等,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交往交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播的时代使命。通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精神富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跨区域、跨国际的文化交流活动,扎实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生动讲述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例如:云南各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云南民族博物馆与云南师范大学开展“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心田”主题活动等,让青年学子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年一代心中绚丽绽放。
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下,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路径,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民族时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