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上好“大思政课”,深化高校“铸牢”教育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03日 11:33:00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原标题:上好“大思政课”,深化高校“铸牢”教育

  作者:岳宗霞 吴星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政课的一个重点。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创新教育载体和形式,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联动,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建设课程体系

  办好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开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构建系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一本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公共课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要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讲清楚“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历程,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深化课程思政。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巧妙运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比如,历史学科中“文成公主进藏”“彝海结盟”“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故事,文学学科中元好问、萧乾等各民族作家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化学学科中我国古代陶瓷、冶金、火药技术领先世界带来的民族自豪感等。要将这些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向生活延伸、向现实延伸、向实践延伸,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营造浓厚氛围

  建设校园文化。结合实际,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场馆和宣传平台,拓展教育场域。充分利用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典型事迹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是一家人。

  丰富活动形式。广泛开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各族学生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拓展“三交”场域。举办校园节庆活动,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宣传、布景、展演等环节,促进各族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了解、深化情感。

  创新实践教学

  发挥各类文化场馆育人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性,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保护好历史遗址遗迹,利用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加强校地合作共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实景实物展示和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发挥示范单位引领作用。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不断涌现。迄今为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已累计命名11批,各地也命名了一大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突出的先进典型。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乡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参观学习,真切感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同心筑梦的澎湃力量,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宣传者。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