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岭石榴红│曲靖:体育为笔 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绿茵场上,烈日高悬,曲靖市民族中学足球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训练,奔跑、带球、防守、突破、射门一气呵成,动作干净利落。尽管汗水已湿透衣衫,但他们没有丝毫的懈怠,反而越练越勇。足球场成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子们在汗水与运动中相互交流、携手成长,共同追逐心中梦想的地方。
曲靖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打造“中国·曲靖——国际高原体育城”的战略目标,印发了《全面建设国际高原体育城的实施意见》,将体育产业列为全市六大重点产业来抓。体育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力量,成为促进曲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的画笔。
完善体育设施,夯实以“体”促“融”基础
按照“建场地惠民生、办活动促消费、聚要素兴产业、抓青训育人才”的发展思路,曲靖市持续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其与城市规划、乡村振兴相结合。目前,曲靖市9个县(市、区)都建成了以体育公园或全民健身中心为龙头的“一场两馆”,乡镇(街道)体育小广场和中小型健身中心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全市行政村(社区)配套体育健身基础设施覆盖率100%,形成了以麒麟区为核心,会泽、罗平为两翼的场馆集群,城乡人群全覆盖、时段全开放、形式多样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以承办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为契机,曲靖市新建了总投资20.99亿元的文化体育公园,改造提升了各县(市、区)分赛场的体育场馆和重大项目。在2025年4月中冠足球联赛期间,曲靖市文化体育公园体育场被央视誉为“云南省内场地条件最好”的体育场馆,不仅是职业赛事的首选之地,也是观赛佳地。以“十三五”国家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为契机,全市新建了511块足球场,并确定为第一批“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抓住北京承办冬奥会和冰雪运动发展的机遇,曲靖市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会泽大海草山滑雪场并成功运营,填补了曲靖冰雪运动的空白。
全市各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年均全民健身品牌活动达31场次,全民健身已经成为曲靖全市人民的重要生活方式。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原来的1.32平方米提升到2.2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比从原来的28%提升到38.5%,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了90.1%。健步走、广场舞、球类运动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15分钟健身圈”逐渐形成,这些设施为各族群众提供了日常交流互动的场所,营造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4年,曲靖市共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52场,参与群众达47.5万余人。
举办特色赛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多年来,曲靖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赛事,搭建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舞台。
曲靖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先后吸引了世界铁人三项赛、中国女排超级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世界网球锦标赛等国际A级赛事落地曲靖。
2023年以来,罗平春季马拉松已成功举办3届。上万名跑友穿行于“地球彩带”之上,在“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中享受速度与浪漫的双重盛宴。这些赛事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职业运动员和跑步爱好者,推动了体育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景区商圈发展的深度融合。
2023年9月,首届全国民族民间篮球公开赛在曲靖市文化体育公园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由10多个民族组成的50支球队共同参加本次比赛。曲靖以篮球赛事为平台,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增进友谊,促进团结,推动交流,促进民族体育发展。
各县(区)把体育和当地节庆、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体育赛事中融入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宣威市东山镇连续两年在多民族聚居的恰德村举办山村足球友谊赛,师宗县龙庆乡瓦厂街每年举办民间男女混合摔跤赛……这些体育比赛吸引着各族群众踊跃参与,大家为了集体的胜利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在共同的体育追求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民族团结的意识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培养体育人才,发展优秀体育文化
近年来,曲靖市紧紧围绕建设国际高原体育城和区域特色赛事中心,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校园体育“321”行动计划的意见》《曲靖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大力实施校园体育“321行动计划”。各地各学校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设施,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学校体育“健康+技能+专项”教学模式,积极开展“3大球(篮球、足球、排球),2小球(乒乓球、羽毛球),1田径”特色项目,确保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通过教体融合改革,曲靖市集中优势资源,以培养特长、增强体质、打造品牌为理念,以课外体育活动为抓手,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养。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与曲靖市第一中学、曲靖市民族中学、曲靖市第二小学等学校强强联手,成功探索了“市队校办”的育人模式。2016年以来,曲靖市每年都举办中小学校园足球赛、校园足球百名体育教师培训、曲靖市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曲靖市校园体育联赛等活动,全市青少年热爱体育的氛围日益浓厚,参与面大幅提升,青少年竞技体育基础得到了夯实,人才培养和竞赛训练体系不断得到完善。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类学校115所、省级44所,构建了“三横(小学、初中、高中)、三纵(市级、县区级、校级)”立体化、网格化校园体育竞赛体系,实现了校内有比赛、校际有邀请赛、县(市、区)有预选赛、市级有选拔赛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格局。
通过建立体育人才库、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开展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等方式,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先后走出了李季、邓海洋、李建波等为代表的曲靖籍运动健将,有20余人次获世界级大赛冠军,为云南体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截至2024年,曲靖市累计打造国家、省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178所,在全省率先推进青少年体育“三赛合一”改革,青少年足球梯队建设和竞技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曲靖籍运动员邹连康在巴黎残奥会勇夺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张俊、吕先景在巴黎奥运会争金夺银、大放异彩,山俊在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中勇夺1金1银;2025年4月,由曲靖市培养的云南U16女足成功斩获第十五届全运会正赛入场券,谱写了学校发现、培养、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精彩华章。
在民族地区,学校将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和“壮苗行动”,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强健体格,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同时,在一些民族文化和大型赛事活动中,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宣威市、陆良县许多小学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大课间活动课,会泽、师宗、沾益等地的中小学校邀请体育专家和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传授体育技巧和民族文化,组建体育社团和运动队,加强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交融互鉴。
推动经济发展,助力民族团结进步
以体育为媒介,曲靖市积极探索“体育+旅游”模式,通过“以节活旅、以赛带旅”,实现体育赛事和文旅产业双向赋能,推动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领域的深入合作与交流,有效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等消费增长,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和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体育的滋养下绽放得更加绚烂。
自2023年首届赛事举办以来,罗平马拉松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大量游客的涌入,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交通、餐饮、住宿、商贸等产业的繁荣,赛事流量变为经济增量,当地各族群众由“种庄稼”变成了“种风景”。会泽县按照“月月有赛事、季季有大赛”的规划,定期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赛、旅游。首届“相约会泽·平步青云”越野赛、首届“会泽村跑”、首届“乌蒙之巅”高山滑雪赛等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会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更成为了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目前,曲靖市构建了以体育用品生产销售、体育场馆运营、品牌赛事推广、体育训练和竞赛表演为重点的全要素产业支撑体系。到2024年底,全市体育固定资产达到2715.17亿元,体育消费达到了137.8亿元,全面形成了交通便捷易达、海拔气候立体宜训、产业环境宜居宜业、体育场馆资源丰富宜赛“四个宜”的特色优势。
体育之笔,浓墨重彩,曲靖市以体育为笔,在民族团结的画卷上描绘出了交流互鉴的桥梁、文化传承的根基和团结奋进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曲靖市将继续发挥体育的独特作用,让这支画笔更加灵动,色彩更加绚丽,不断丰富和拓展民族团结的内涵与形式,描绘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新画卷!(张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