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武定:彝山飞歌 千年酒歌的生命叙事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白路镇,群山环绕,谷地交错,古老的彝族酒歌如同天籁之音,从历史深处飘然而至,传唱千年,从未间断。白路镇作为彝族酒歌的发源地,承载着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世居于此的彝族人民用他们的热爱与坚守,让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代代相传,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歌调里的生活图景:从祭祀场景到火塘夜话。彝族酒歌扎根白路镇的生活土壤,构建起庞大的文化体系。从祭祀时毕摩吟诵的《颂天祭地》,到嫁女时婉转凄美的《哭嫁调》;从火塘边讲述《天地起源》的叙事长歌,到宴请宾客时热情洋溢的《迎客调》,酒歌渗透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生活场景,成为彝族文化的“活态百科全书”。2008年,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路镇亦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八类歌调的文化密码:从历史回声到青春对唱。彝族酒歌的内容广泛,大致可分为八类:“挪衣”是聆听古代流传之歌,多以历史、传说为题材,内容古朴;“道嘎”是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唱小调,富含格言、警句;“起除挪衣八”巧妙融合“嫁调”与“挪衣”,实现宫调式和商调式的有机统一;“命熬”多为叙事诗,唱起歌词仿若眼见;“起除”即“嫁调”,曲调繁多,歌词灵活多变;“早除”为歌颂之调,满含祝贺、赞美之意;“南嘎”属对唱形式,有时也会齐唱;“所稳切答除”是贵宾敬酒调,曲调丰富,有特定歌词,《祝酒歌》《迎客调》便是其中代表。
从童年到青春,从恋爱到婚姻,从劳动到娱乐,彝族酒歌贯穿了彝族人民的整个人生旅程。它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彝族人民生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生动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内涵。不同群体通过差异化演唱,赋予酒歌多元生命力——长者独唱传承伦理道德,中年妇女齐唱歌颂美好生活,年轻人对唱即兴问答,在互动中延续文化基因。
歌声里的传承仪式:从银发毕摩到少儿歌队。54岁的胡朝能在非遗展厅摩挲祖传铜铃,教孩子们唱《迎客调》:“先学喉间转三转,再让尾音绕梁飞。”他组建的10支传习队像音符散落山乡:木高古村的“银发歌队”在火塘边教《哭嫁调》,“阿妹出嫁泪涟涟”的尾音里,皱纹随旋律起落;白路小学的“少儿歌队”,把《祝酒歌》唱进了课间操:“酒杯端起情意在”,童声里的颤音还带着奶气,却已学会用彝家的方式敬岁月。
在2024年武定县白路镇举办的火把节活动上,万人齐唱《留客歌》的声浪掀翻云层:“月亮不走我留客,星星不落歌不停”。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民歌(彝族酒歌)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盛成带着歌队登上央视舞台,羊皮褂上的山野露水未干,而歌词里“山有多高歌多长”的自信,却让全国观众听见了彝山的心跳。
活态传承的时代新声:让古老歌调生长新年轮。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路镇始终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用“三圈层保护法”为歌调续脉:核心层以20名传承人为火种,在酒歌传习所记录“起除挪衣八”的宫商转调;中间层让13场校园培训生根,孩子们用彝文写下“歌是阿妈的口弦”;外围层则让31场村组演出开花。在白路镇,几乎月月有节庆,节节有表演,村民自行组织的歌队在这些活动中也以动态的形式传承着古老的文化。
每年的春节、正月十五、六月六、火把节、彝族年等民族传统节日,白路镇都组织文艺演出活动。截至2024年,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3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路火把节,平均每届惠及群众2万余人,其余节庆期间开展各类演出36场(次),惠及群众15500人(次)。胡朝能、李盛成、唐春祥、张先志等一批优秀的彝族酒歌传承人,带着精湛的技艺登上央视舞台,并积极奔赴各地传唱彝族酒歌,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民歌(彝族酒歌)这一民族瑰宝传播四方,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彝族酒歌不仅是白路镇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是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白路镇通过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措施,让彝族酒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武定县白路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