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龙朋镇中心小学,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是学生们最期待的时刻。随着欢快旋律响起,孩子们手持“烟盒”,弹响清脆的旋律,跳起轻快灵动的舞步,这便是龙朋镇中心小学为学生们创新编排的“烟盒操”。
近年来,龙朋镇中心小学以大课间为支点,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方面,将烟盒舞融入课间操,保留了“正弦”“两步半忍脚”等原生态动作,同时结合现代体操的韵律与规范性,形成了兼具锻炼性和观赏性的特色课间活动。
“烟盒操节奏感强,动作像跳舞一样有趣。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让我们成了小传承人!”学生李梓萌说。学生龙诗蕾表示:“希望我们新时代的少年把烟盒舞发扬光大,让少数民族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龙朋镇中心小学德育处主任郭茜介绍,烟盒舞轻快的节奏和灵活的动作深受学生喜爱,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还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把烟盒舞、四弦弹唱、海菜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融入乡村少年宫课程,并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以多元方式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非遗传承,贵在创新。
近年来,龙朋镇充分发挥国家、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邀请民间艺人定期走进学校,把少数民族文化搬入课堂。在一代代师生的接力中,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持续绽放光彩。
在这里,清脆的烟盒声与少年的欢笑声交织,绘就了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动人画卷。
策划:曹璐 包涛 沐旭 杨昊
统筹:吴珺 赵家琦
资料/供图:红河州委宣传部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石屏县融媒体中心
信息员:程丽银
设计:鲍子仟
编辑: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