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发挥好博物馆“立体教科书”作用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0日 15:42:41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原标题:发挥好博物馆“立体教科书”作用

  作者:于晓陆

  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我国有超过7000家备案博物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立体教科书”的功能,对内深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更具深度、温度与广度的力量。

  各地博物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全国各地博物院、博物馆、纪念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工作各环节,立足自身馆藏特色,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内涵,创新展陈方式,拓展宣传教育功能,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以文物为证,展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各地博物馆系统梳理文物反映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有效印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例如,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民族文化宫对外展出,展览设“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生动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故宫博物院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举办“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展出包括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元代赵孟頫《帝师胆巴碑》卷等著名书画展品在内的108件(套)文物,呈现了西藏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证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河南博物院推出“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大型基本陈列,展出包括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在内的精品文物5000余件(套),以中原文化的发生、发展、变迁为线索,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以展览为媒,创新叙事方式,增强感染力。各地博物馆在展陈中注重科技赋能,提升互动体验,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例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结合展览策展,运用AI技术营造沉浸式场景,推出烽火印记抗战云课堂云观展、大山里的抗战精神公开课等,强化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青海省博物馆打造沉浸式5G全息体验区、“历史传送门”体验区,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历程。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牵头开展“典映中华”展阅品牌建设试点工作,建设集各民族古籍阅读宣传、展览展示、研究利用、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大众化传播平台,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以教育为径,深耕分众化教育、大众化传播。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场所,也是教育平台。各地博物馆通过研学、讲座、文创等形式,积极发挥教育功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例如,民族文化宫联合高校开设“开学第一课”,邀请专家学者现场授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引导各族学生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云南民族博物馆积极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分众化服务水平,定期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让小朋友在学习、讲解馆藏文物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四川博物院打造“流动博物馆”,通过“大篷车”和数字技术送展下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送进偏远山区。

  以传播为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影响力。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各地博物馆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客厅和博物馆头雁作用,持续打造“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等人文交流国际品牌,有力拓展了中国博物馆的“朋友圈”,提升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上海博物馆推出“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将文物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既传承弘扬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努力为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搭建广阔、高效、可持续性的平台。

  谋划好、推进好、落实好博物馆“铸牢”宣传教育工作

  新征程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博物馆要肩负起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使命,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发展,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让观众“思”起来,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成立“铸牢”展览联盟,构建资源共享新生态。建立全国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协作机制,借鉴民族文化宫联合各方发起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展示联盟”倡议的经验,整合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各地综合性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古籍资源,建设“典映中华”展阅品牌,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览精品工程。创新“中央—地方”联动发展模式,通过参与指导、联合办展、巡展,形成一馆一品、区域联动的展览矩阵,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使文物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

  开展跨学科研究,构建“三交”史料体系。汇聚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领域专家学者,整合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资源,深入开展文物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系统性普查、挖掘、整理。支持相关部门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专项研究基金,开展各民族文献古籍研究,考证文物背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深化跨学科研究,将碎片化的文物信息整理升华为逻辑严密的“三交”史料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坚实的史料支撑。

  科技赋能展陈,打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运用信息技术,重塑博物馆文物展览形态,将“传统”与“新潮”结合起来,让展览“动”起来,打造“可触摸的历史”互动场景,研发更多好玩、好看、实用的特色文创产品,推出模拟考古、虚拟文物修复、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体验项目,打造更多“顶流”博物馆,推出更多精彩展览。创新发展智慧博物馆,开发线上虚拟展厅,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扩大传播半径,实现“线下沉浸体验+线上裂变传播”。

  深化教育实践,创新“博物馆+”育人模式。推广“开学第一课”“馆校联盟”等模式,将博物馆宣传教育资源纳入“大思政课”体系,与学校、社区、企业等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设文物课程,开展研学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嵌入青少年成长过程。通过流动展览、科普讲座等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送到学校、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

  加强国际传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精心策划海外巡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览走出国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与国际博物馆协会等组织合作,举办文明对话论坛,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对话。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本文系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24CH21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