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怒江州以非遗为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09:05:14  来源: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网站

  原标题:怒江州以非遗为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怒江州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非遗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通过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融合性发展,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以匠心传承凝聚精神共识的特色路径,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持久活力。

  在健全制度保障上发力,夯实保护基础。积极推进非遗相关立法,先后颁布实施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为非遗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把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工作纳入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通过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等大力推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出台了《怒江州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形成有利于非遗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在传承保护体系上发力,激发内生动力。积极构建四级传承保护体系,涵盖傈僳族民歌与独龙族民歌、普米族搓蹉舞与怒族达比亚舞、独龙族卡雀哇节与怒族仙女节、傈僳族刀杆节与阔时节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343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22项,州级164项,县级149项;对应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26人,其中,国家级9人、省级42人、州级88人、县市级287人。建强非遗传承发展阵地,挂牌成立“怒江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州共设立了62个传习点、传习所、传习馆,建立了国家级非遗工坊3个、省级1个、州级12个,筑牢非遗传承根基。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编制怒江民族文化和人文地理非遗丛书、制作怒江非遗精品宣传视频以及非遗地图等,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机构负责人、非遗从业者,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指导培训,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使命责任。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助力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亮”起来。

  在融合发展上发力,注入发展活力。怒江州积极探索“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结合“5·19国际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皮划艇野水漂流赛事、“阔时文化节”“峡谷文化周”“草果文化周”“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活动,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州内州外、国内国外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搭建起非遗交流与宣传推介的桥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独龙毯及其文创产品带动独龙江织女们增收致富,“老姆登之夜”非遗集市、150客栈、小慧传习馆火爆“出圈”,成为怒江州展示非遗的靓丽名片。2025年以来,在春节、“五一”等节假日期间,组织开展了澡堂歌会、仙女节、非遗花花集市等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产品供给。(怒江州民族宗教委)

责任编辑:阎素素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