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繁荣发展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共同繁荣发展 >> 正文
上海立达“疆盼”新生文化团云南三下乡纪实:艺脉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1日 14:08:00  来源: “长寿金平”客户端

  原标题:上海立达“疆盼”新生文化团云南三下乡纪实:艺脉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7月2日,上海立达学院“疆盼”新生艺脉文化团走进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以文化实践赋能乡村振兴,在非遗传承、生态保护与教育帮扶中,书写新时代大学生服务边疆的青春答卷。

  千年药香焕新彩:非遗技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在金平云岭瑶药有限公司,团队深入探访瑶族传统医药的现代转化路径。通过观摩野生药材采集、古法炮制到标准化质检的全链条产业模式,成员们见证了瑶族浴袋、金瑶足浴袋等非遗产品如何从山林资源变为带动就业的“金疙瘩”。“将绿水青山变成增收金山,这正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在记录中写道。当地依托生态优势推动传统医药产业化,不仅让千年瑶药技艺焕发新生,更构建起“非遗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乡村振兴闭环,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生态纹样里的文明密码:生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在金平县第一中学生物科普馆,200余类动植物标本成为解读当地发展逻辑的“活教材”。当团队发现蝴蝶翅膀纹路与瑶族银饰图案的奇妙呼应时,老师的解读揭开了深层关联:“民族纹样源于对自然的敬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印记。”这一发现串联起金平县“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发展脉络——马鞍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非遗技艺扶持同步推进,让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民族文化延续相互滋养。有学生在笔记中感慨:“守护生态就是守护文化根脉,这正是边疆发展的‘生态密码’。”

  银锤起落间的共同体意识:非遗传承中的文化认同建构

  银匠铺里,非遗匠人以锤为笔、以银为纸,在百花纹银饰中镌刻民族与自然的共生记忆。“这些纹样不仅是装饰,更是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微观缩影。”银匠师傅的讲述让队员们深受触动。从传统银饰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历史价值,到匠人坚守技艺的传承精神,同学们触摸着银饰的温度,读懂了各民族优秀工艺如何共同编织中华文明的灿烂星河。一件银饰串联古今,既承载着“技艺传家”的坚守,更系紧了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匠心传承中愈发坚实。

  童心筑梦育新苗:教育帮扶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在少数民族学生占比颇高的水碓冲小学,“疆盼”团队以公益课堂架起民族交流的桥梁。“想当消防员”“想当老师”——孩子们稚嫩的理想宣言,映照着教育帮扶播撒的希望。校长的话语点明实践深意:“不同民族的孩子在课堂上相拥而笑,正是民族团结最本真的模样。”团队成员深知,比起知识传授,让孩子在互动中收获归属感,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这场以“童心”为桥的实践,既彰显了青年学子“强国有我”的担当,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边疆校园悄然发芽。

  此次“三下乡”实践,上海立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以文化为媒、以实践为桥,在非遗活化中探寻乡村振兴路径,在生态保护中感悟文明发展逻辑,在教育帮扶中厚植家国情怀。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言:“大学生走进边疆,不仅是用青春服务社会,更是在双向奔赴中读懂中国,让‘请党放心’的誓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落地生根。”这趟行程所凝聚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正成为新时代青年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注脚。(“疆盼”新生红河乡村艺脉文化团)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