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吉星: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作者:李吉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3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今后,云南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总遵循总指引,不断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各方面全过程
党的领导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边疆治理中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要一以贯之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重大决策的战略考量,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并落实到各项规划、法规、政策、项目的具体谋划和实施中,把边疆治理有机融入各方面事业发展,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深化“清廉云南”建设,营建和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勇于担当,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广大党员、干部是边疆治理的重要力量,通过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规守纪、强化使命担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业绩观,勇于开拓创新,大胆干事创业,善于团结协作,在边疆治理中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加强基层党建引领,持续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全面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引领各族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筑牢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坚强屏障,让边疆地区安定和谐局面更加巩固。
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紧扣“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这个总纲,把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充分依托自身条件禀赋,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壮大资源经济,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以科技赋能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实现“绿富同频”。发展设施农业和科技农业,打造世界一流鲜切花、咖啡产业,推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居云南”健康有序发展。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口岸城市和兴边富民中心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村、镇、城与园区、口岸协同发展,推进374个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建设,提高沿边地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好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持续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和医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按照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路径,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改革开放增动力、添活力,发挥沿边优势,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充分利用好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提升和发挥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重要节点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口岸经济,加快沿边产业园区建设,织造“口岸+通道+市场”点线面网络。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交通物流、能源、数字信息等大通道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化“三治一改善”,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重点湖泊环境治理。深入推进“绿美云南”建设,实施“碳汇云南”行动,塑造绿色低碳云南区域品牌。
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示范单位,拓展边境一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明确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融合的着力点,深化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互嵌,促进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打造“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品牌,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社会格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传承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持续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做好由国家民委联合文旅部、中国社科院、国家文物局开展的边境“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宣教长廊建设工作,挖掘利用文博院馆、景区景点反映“五个共同”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全过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四、维护边疆稳固
坚持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坚决防止和避免出现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的现象和情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合法权益,以发展促民生,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维护好民族团结,引导和推动各族群众争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神圣国土的守护者,把“最可宝贵的财富”转化为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能力和动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提升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效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赋能,提高卫国戍边整体能力。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合力探索形成组织共建、队伍共育、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区域共治、问题共解、义务共担、制度共定、边民共富、品牌共创的党建大格局、服务新路径、联动新模式,形成“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全民防控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持续加大对跨境赌博、电信网络诈骗、毒品、走私、暴恐等涉边违法犯罪活动的整治,坚决维护口岸边境安全稳定和出入境管理秩序,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和合法利益。
(作者系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文图片由各州(市)民族宗教委(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