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字化赋能民族瑰宝:迪庆群众歌舞的活态传承新路
作者:和玉梅
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滇、川、藏三省交汇之处。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枢纽,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璀璨舞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歌舞文化。藏族的锅庄舞豪迈奔放,傈僳族的阿尺木刮生动活泼,每一种歌舞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世界,共同构成了迪庆最动人、最富生命力的文化风景线。这些群众歌舞远非简单的娱乐活动,它们是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历史记忆,是承载着信仰、情感与社区精神的活态史诗。
随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这份珍贵的活态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老一辈传承人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多选择外出务工或投身现代生活,对传统歌舞的精髓难以潜心学习,导致传承链条出现“后继乏人”的危机。同时,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歌舞的生存空间,其原有的社交、祭祀等文化语境也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弱化。加之迪庆地处偏远,这些瑰宝的传播范围有限,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打破这些困局,让古老的歌舞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幸运的是,数字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数字化保护,不再仅仅是将文化“塞进硬盘”的静态存档,而是为其注入新活力的动态再生策略。其可行性与优势显而易见:当前,高分辨率的摄像与录音技术已能对歌舞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段旋律进行毫米级、帧级别的精准捕捉和记录;而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更能超越平面记录的局限,全方位、沉浸式地还原歌舞展演的现场氛围与文化情境,让用户仿佛置身于热烈的歌舞现场。此外,借助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海量的文化资源得以被系统化地存储、管理、分析和调用。
基于这些技术,迪庆群众歌舞的数字化保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其一,构建系统化的数字资源库。 这是所有工作的基石。可运用超高清拍摄、360度环绕录音、动作捕捉等技术,对代表性歌舞进行全景式采录,尤其要聚焦于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细微差别。同时,将歌舞背后的文化基因——如唱词含义、服饰工艺、乐器制作、传承人的口述史等——一并数字化,形成一个立体的、可检索的“迪庆歌舞数字基因库”。
其二,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创新性传播与推广。 数字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与传承。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精彩的歌舞片段通过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进行传播,打造“网红”歌舞和传承人,吸引年轻受众的注意力。通过社交媒体发起挑战赛,如“艺起来跳锅庄舞”,能够实现跨地域的互动传播,极大拓展迪庆歌舞的影响力。
其三,开发数字化的互动体验产品。 让文化“活”起来,就要让观众“动”起来。可以开发VR体验游戏,让用户在家中就能“穿上”虚拟民族服饰,跟随AI导师学习阿尺木刮的舞步;可以在迪庆的博物馆、景区部署AR互动装置,游客用手机扫描特定标识,便能观看到叠加在实景之上的历史歌舞影像和介绍,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
其四,培养专业的数字化保护人才。 一切策略最终都依赖于人才。建议与当地高校及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课程,培养既懂民族文化、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定期为现有的传承人、文化工作者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记录、编辑和传播技能,成为数字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当然,数字化手段也面临着挑战。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而失去原真性?怎样确保数字资源能够真正惠及当地社区?这些问题仍需不断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化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和辅助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它不能完全替代口传心授、社区共融的传统传承方式。真正的成功,在于将数字技术的“新酒”装入传统文化的“旧瓶”中,酿出更香醇的美酒。这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学术机构的深入研究、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以及当地社区的自觉传承,形成多方合力的保护与创新生态。
迪庆群众歌舞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面对传承困境,我们不应只有怀旧与叹息,更应主动拥抱时代,借助数字化技术为其开辟一条活态传承的新路径。通过系统记录、创新传播与互动体验,我们不仅是在保护一份遗产,更是在赋予其新的生命,让这份源自山野的歌舞瑰宝,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在数字世界中继续绽放绚烂光彩,在时代变迁中永葆生机。
(作者单位:迪庆州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