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承抗战精神斗争之魂 破民族复兴征程之阻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 17:01:39  来源: 香格里拉网

原标题:承抗战精神斗争之魂 破民族复兴征程之阻

作者:朱芊羽

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其中孕育而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已然成为激励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与尊严、在历史浪潮中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当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中国人民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用血肉与信念筑起了不可逾越的精神长城。而新时代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关键在于传承其中所蕴含的斗争基因,以科学、持久、主动的斗争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为应对当前国际新形势、潜在风险挑战以及推进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抗战精神的斗争本质,是救亡图存中凝聚的不屈力量。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东北的宁静,当亡国论的阴霾笼罩神州大地,中国人民用最坚决的斗争作出了回答——这场斗争,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升华为民族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殊死捍卫,在价值指向上,斗争的旗帜始终指向民族大义四个字。杨靖宇将军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林海雪原中,以草根、树皮、棉絮充饥,孤身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数日,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都绝不投降;赵尚志率领部队在白山黑水间辗转作战,曾身负重伤、两次被捕,却始终未改变将日寇赶出中国的信念;左权将军在十字岭战斗中,为掩护大部队转移,身中数弹仍指挥冲锋,最终壮烈牺牲,成为抗战时期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这些英雄的壮举,生动诠释了抗战精神中斗争的本质:不是为了争夺霸权,而是为了守护民族的尊严与未来,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遭受亡国灭种的威胁。无数抗战英烈以生命为炬,照亮抗战精神最本真的底色——那是在民族危亡之际,以民族大义为魂、以生存发展为要,于血火中熔铸的不屈斗争力量,更是抗战精神永不褪色的坚韧内核。

抗战精神的斗争价值,是时代挑战中蕴含的精神支撑。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今天的中国虽已远离战火硝烟,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依然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中国人民仍需要抗战精神中蕴含的斗争力量。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需要传承不畏强权、敢于亮剑的斗争风骨。当年,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军民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战士在地形复杂的峡谷设伏,以近距离白刃战击溃日军精锐,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吹嘘;台儿庄战役里,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以伤亡5万余人的代价歼敌万余,取得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今天,面对科技霸权、贸易霸凌等遏制打压,更要拿出抗战时期的韧劲与勇气,在芯片研发、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卡脖子领域攻坚克难。从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到嫦娥探月的顺利实施,从华为鸿蒙的自主研发到中国高铁的走向世界,每一项突破都是对以斗争求发展的生动诠释。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暗流,我们需要强化捍卫真相、守护根脉的斗争自觉。近年来,一些人试图歪曲抗战历史,或抹黑英雄烈士,或淡化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本质上是对民族精神的消解。曾经中华民族在亡国论的喧嚣中所坚定抗战的信念,在新时代需要以清醒的历史自觉加以维护,让英烈的故事代代相传,让十四年抗战的历史真相深入人心。捍卫历史就是捍卫民族的精神家园,就是为未来的斗争积蓄力量。

抗战精神的斗争实践,是民族传承中转化的行动引领。传承抗战精神,要让蕴含其中的斗争基因和斗争智慧融入日常、化为行动,成为推动工作的方法论与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要通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逐步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最终实现胜利。这一战略构想,打破了亡国论与速胜论的片面认知,为全国抗战提供了科学指引。而敌后游击战的广泛开展,更是将斗争智慧发挥到极致:地道战在冀中平原织就地下长城,从单一的藏身洞穴发展为能藏、能打、能机动、能生活的立体工事,让敌人进村如入迷宫;地雷战在山东根据地遍地开花,从自制石雷到定时雷、连环雷,使侵略者寸步难行;麻雀战在华北山区灵活袭扰,以分散行动、集中打击的战术,令敌军疲于奔命。这些在抗战中体现的战略思维,仍然是中国人民创造未来的宝贵经验。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耐心,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应对突发紧急的情况,要发扬血战到底的勇气,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时代,广大干部群众要增强斗争本领,弘扬抗战精神,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啃下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闯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急难险滩,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迪庆州委党校)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