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迪庆: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岁月长歌——迪庆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十年工作回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0年来,迪庆藏族自治州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紧密结合起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州工作的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摆在全州改革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主动作为、实干担当,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携手并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迪庆实践贡献力量。
以政治引领建设团结和谐示范区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迪庆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深入实施“润心”和“强基”两大工程,成立了由州委书记、州长为双组长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意见》《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的实施意见》《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迪庆建设凝聚强大合力的决定》等政策措施,确保示范区建设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全面推进。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进程中,迪庆州积极探索“一个村民小组一个支部”,全州村民小组党支部覆盖率达71%,不断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短板。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要求,配齐配强全州29个乡(镇)主抓维稳、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的专职副书记和民族宗教工作专干及197个村(社区)民族宗教工作干事,打通民族宗教工作服务管理“最后一公里”,确保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不仅如此,迪庆州把“管脑子”的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实施以“理论武装、文化育人、形象展示、普法强基、文明培育、网络治理”为重点的“润心”工程,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的“强基”工程,常态化、分众化开展机关“忠诚”教育、农村“感恩”教育、寺院“法治”教育、学校“爱国”教育,从政治、思想、情感、行动层面形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社会共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雪域高原处处彰显,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愈加坚定“五个认同”,铸就政治上团结统一的示范区鲜明底色。
以发展促进建设共富共享示范区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地区都不能掉队。牢记殷殷嘱托,迪庆州坚持“发展是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坚决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实施“外引”和“内培”两大举措,建立运行州委专题研究、现场推进、每季调度经济工作机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矿业四大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民持续增收。
据统计,迪庆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57.39亿元增长到 2024年的307.0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39543元增长到 77725元,特别是香丽高速、丽香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项目建成,成为各族群众“通江达海连世界”的“团结线”“幸福路”,迪庆实现了从“山高路远”到“动车时代”的华丽蝶变。
迪庆3个深度贫困县(市)如期实现脱贫摘帽,1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4万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在全国“三区三州”中提前实现整州脱贫的目标,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十四五”以来,迪庆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6487元增长到2024年的14504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7097元增长到47480元,“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成为现实。
迪庆州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补齐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短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在省内率先实现基本均衡,农村学生中职教育实现全覆盖,香格里拉职业学院招生办学,高等教育实现“零”的突破。
迪庆州人民医院创建为三甲医院、云南省藏医院落户迪庆,各族群众健康需求进一步满足。“一老一小”工作更加扎实,常态化关心关爱帮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实在。
以文化浸润建设美美与共示范区
迪庆州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迪庆立足州情实际,结合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增进文化认同,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效载体,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迪庆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5 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836万元,实施民族文化项目113 个,编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书6部,实施相关课题56 项,充分运用“影像+文化”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展示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时代风貌。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党的好政策,高原的冬天不再那么冷了,大家应该心怀感恩,为家乡建设贡献微薄之力,能做到吗?”“能!”回答铿锵有力。这是牧场宣讲上的一幕,也是迪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缩影。近年来,迪庆州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在全州持续开展“一日一播报”“一日一说法”“一周一访谈”常态化思想教育,把凝聚人心的工作做在平时、形成常态。每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宣传活动,切实宣讲好、传播好迪庆各民族维护祖国统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故事和新时代故事,不断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以交融促和建设互嵌共融示范区
顺应新时代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迪庆州深入实施“三江腹地石榴红”工程和“三项计划”,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制定实施的《迪庆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三江腹地石榴红”工程行动方案和贯彻落实“三项计划”实施方案等系列分众化、精准性的措施,从各族群众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从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问题做起,营造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好的社会氛围,有力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互嵌共融。
同时,迪庆州坚持以旅为媒、以旅促融,聚焦“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与大理、丽江建立加快推动滇西北旅游高质量转型升级战略合作机制,深入实施旅游促“三交”,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倾力打造的“世界的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等一批影响力大、美誉度高的节庆活动成为各族群众广泛“三交”的纽带,推出“金秋银发,畅游香格里拉”“乘‘复兴号’,游香格里拉”等免票优惠政策,不断让“世界的香格里拉”成为各族群众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诗和远方。特别自 2023年11月26日动车开通至今,香格里拉站累计发送旅客 262.81万人次,到达旅客217.16万人次,旅游促“三交”的内涵和意义更加凸显。
一系列务实举措让迪庆州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不断拓宽,累计创建全国示范区示范单位6个、全省示范县示范单位126个、全州示范单位示范家庭657个,打造省、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4个,创建命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三项计划”教育实践示范基地17个,示范区建设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以法治保障建设平安稳定示范区
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迪庆州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涉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扛牢涉藏维稳第一责任,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2010年7月,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地方立法的先河,10多年来,有力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法治化进程。
2021年以来,迪庆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要求,在科学严谨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全面修订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制定了《迪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规划(2021—2025年)》,与时俱进加强民族宗教工作法规体系建设,适时开展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确保民族宗教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不断推进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平安是人民幸福的生命线。每年3月,迪庆十年如一日集中开展的“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小康、促民族团结进步、促稳定”等活动,如今已成为各级干部下基层为各族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一线工作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同时,迪庆坚持严格执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与毗邻地区的联建共建,着力解决交界地区容易出现矛盾纠纷的问题,在每年虫草采挖季节成立20个“虫草山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马背上的临时党支部”“牧区流动党校”等作用,做到“群众在哪里党支部就在哪里”,将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触角延伸与下沉至最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