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正文
红河州绿春县民族团结进步绘就“绿水青山”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9日 17:28:10  来源: “今日民族”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红河州绿春县民族团结进步绘就“绿水青山”新图景

红河州绿春原名“六村”,1958年建县时,国务院依据境内“青山绿水、四季如春”的特点,定名为绿春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02%,在3096.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主线,从党建引领夯实根基,到文化铸魂凝聚共识;从产业发展共奔小康,到互嵌融合增进情谊;从边疆治理守护安宁,到携手同心共创未来,奏响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激昂乐章,书写着边疆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的时代答卷。

绿春县平河镇拉祜寨 胡艳辉 摄

党建领航聚合力,夯实民族团结政治根基

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定盘星”,党的领导始终贯穿绿春县民族工作全过程,以“党建红”引领“团结红”。自2022年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后,绿春县即刻吹响冲刺“全国示范”的号角,构建“责任+动员”双驱动体系:将创建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每月召开专题推进会、调度会压实责任;印发专项冲刺方案,细化63项任务清单,实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的闭环落实。

火塘夜话,听李得仙老人讲述平掌街村的红色历史

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绿春县打造“四维宣讲体系”:依托党校培训、中心组学习筑牢理论根基,邀请专家学者、各级干部开展分层宣讲250余场,覆盖8万余人次,从县委班子到村寨群众,从机关干部到田间农户,全方位凝聚“全域创建、全员参与”的强大合力。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党的建设、意识形态等“八个纳入”,县委常委会10余次专题研究民族工作,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民族团结进步保驾护航。

文化铸魂润人心: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根脉,绿春县以“文化赋能”激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绽放新彩。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绿春县交出亮眼答卷: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文明村镇、5个省级文明村镇、14个州级文明村镇,大头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拉祜寨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一个个村寨成为文明新风的“示范窗口”。

举办“同尼尼”非遗传承展演暨坚果采摘季文化活动文艺晚会

红色教育是凝聚共识的“精神密码”。绿春县依托平掌街红色革命遗址、丫口水塘边境通道等教育基地,打造“界碑旁的爱国教育”等“行走的思政课”,累计培训超10万人次。在界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在红色遗址聆听革命故事,“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信念,深深扎根在各族群众心中。

举办“同尼尼”非遗传承展演暨坚果采摘季文化活动 

非遗传承让文化自信薪火相传。绿春县深挖文化遗产,成功申报国家和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1个,国家级非遗《都玛简收》借助“道中华”平台走向世界,让民族文化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节庆活动:组建799支群众文艺队,年均举办玛玉茶开采节、长街古宴等活动50余场次,创作《闹宴》等30余部文艺精品,每一场活动都是一堂生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让各族群众在欢歌笑语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维”发展促共富,携手迈向现代化新征程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绿春县以“强基、产业、振兴、生态、民生”五维发展为抓手,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走向富裕。

强基维度方面,交通建设打破边疆“闭塞”瓶颈。勐绿、元绿高速公路及国道219改扩建项目加速推进,构建起“县城2小时到乡镇、3小时到村寨”的交通圈;实施“十百千万”和“六村同创” 融合项目,将48个边境自然村打造成“富边样板、稳边示范、守边屏障”,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额达2261万元,边疆活力持续迸发。

产业维度方面,特色产业托起“致富梦”。绿春县构建“7+N”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体系,2025年上半年争取2.8661亿元衔接资金,实施89个乡村振兴项目,其中1.1593亿元投入产业发展。新植坚果、人参果等作物,“绿春8号”八角成功注册商标,茶产业总产值突破6.5亿元,一片片茶园、一个个果园,成为各族群众增收的“黄金地”。

振兴维度方面,“千万工程”绘就乡村新貌。2025年上半年,绿春县启动100个乡村振兴提升村、3个乡村振兴村建设,完成2100户美丽庭院自评、4162座户厕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生态维度方面,绿色发展守护“边疆绿”。绿春县森林覆盖率达76.02%、林木蓄积量2167万立方米,均居红河州首位。2025年上半年完成低效林改造3.3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平方公里,还联合越南、老挝打造国际重要生物走廊,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边疆落地生根。

民生维度方面,公共服务温暖“民心”。2025年上半年,绿春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03%,九年制县级思源学校9月正式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新增床位499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25340人,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增强。

互嵌融合增情谊,绘就“石榴花开”新图景

绿春县积极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互嵌式发展成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

在校园里,“混班混宿”种下团结的种子。4.44万各族学生在140所学校共同学习、共同生活,120余场非遗进校园活动、连续3年举办的“石榴红”夏令营,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绿春万亩茶园

在就业中,“劳务品牌”搭建共富平台。打造“竹背篓采工”“绿春绣娘”等特色劳务品牌,建成“绿春就业驿站”和32个就业帮扶车间,助力5万余人“在家门口务工”。各族群众在茶园里并肩采茶,在车间里携手劳作,汗水浇灌出深厚的情谊。

在旅游中,“文化IP”激活交融活力。融合“长街古宴”与生态、边境旅游资源,推出3条精品线路和5个重点景区。每年“长街古宴文化旅游节”吸引10余万各族群众参与,长长的宴席上,摆满了哈尼族的腊肉、彝族的米酒、汉族的糕点……“长街宴里话团结”成为最动人的场景。

“三治+志愿”护边疆,共护边境安宁“防护网”

紧扣“边境、民族、生态”县情,绿春县创新“自治、法治、智治”三治联盟,联动“志愿东仰+团结绿春”志愿服务体系,提升边疆治理能力,守护民族团结的安宁环境。

三治联盟织密“平安网”,精细化划分92个大网格、803个小网格、4556个微网格,深化“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组建803支国门党员先锋服务队,巡边守边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打造“廊”形法治文化带,成立边境联合调解委员会,与越南建立跨境司法协作机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实施“边疆党建长廊153工程”,建设56个智能监控点,“人防+物防+技防”立体化防控体系,让边疆更安全、群众更安心。

“东仰大妈”志愿服务队开展社会宣传

志愿服务传递“暖心力”,以“志愿东仰”为核心,构建“3+N”志愿服务品牌矩阵。“志愿东仰・固防绿春”中,“白鹇鸟边关宣讲团”用双语讲政策,“秋海棠女子戍边队”巡逻国境线;“志愿东仰・团结绿春”里,“东仰大妈”调解邻里纠纷,“爱心妈妈”帮扶困境儿童;“志愿东仰・绿美绿春”中,“森林巡防员”守护自然保护区,“蒲公英巾帼志愿队”清理河道垃圾。志愿服务让各族群众心手相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常开长盛。

从党建引领到文化铸魂,从产业共富到互嵌融合,从边疆治理到志愿服务,绿春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团结进步之路。如今的绿春,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正朝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目标稳步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着边疆的担当与力量。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