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正文
山间花香沁心怀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30日 15:51:54  来源: 民族时报

原标题:绿春在抵边村寨创新推行“三联三带”工作模式——山间花香沁心怀

马薇薇(右)与村民在采摘玫瑰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际,以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建设为重要抓手,在抵边村寨创新推行“三联三带”工作模式,通过党员联户作示范、组织联企建链条、车间联岗富边民,建设玫瑰产业“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实现边境各民族群众守边固边与就业增收两不误。

作为抵边乡镇的半坡乡长期受制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渠道少等问题,为打破这一困局,当地组织乡人大代表、村组干部、乡村能人赴弥勒等地考察学习,借鉴产业发展先进经验。经过多轮论证,结合抵边村寨气候、土壤、光照等自然禀赋,引进墨红食用玫瑰品种,由高井槽村党员、致富带头人马薇薇试种14亩创收。按每公斤干花60元收购价计算,亩均年收入超1万元,为抵边村寨产业转型提供了好经验。

看到玫瑰种植收益好,周边村民纷纷向马薇薇请教。高井槽村党员干部抓住机会“趁热打铁”,通过“支部夜话”“鼓凳会”等方式,动员53户边民加入种植队伍,种植规模从零星试点扩展至395亩,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赚”的良好发展态势。

为规范引导边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绿春县组织部门切实履行挂联部门职责,锚定“边疆稳、产业兴、群众富”目标,将建设抵边村“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列为边疆党建重点任务,牵头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云南海沣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半坡乡高井槽村。半坡乡则成立玫瑰产业专业合作社,构建党组织统筹项目发展、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合作社动员组织群众、农户与企业利益紧密挂钩的利益共享体系,将党的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为打消群众种植顾虑,半坡乡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出台种苗发放、种植补助等扶持政策,党员干部牵头打造2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组织企业技术骨干、“土专家”开设“田间课堂”,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群众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实操技能,确保边疆地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立得住、能发展、带得动。

“以前收入不稳定,现在有政府引导支持种玫瑰,只要把这个产业做起来,来年就能多一笔收入,真心感谢党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半坡村村民杨德兴道出了群众心声。

海沣公司以玫瑰种植为核心,紧盯市场需求,持续开发玫瑰醋、玫瑰酱、玫瑰酒等系列加工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在党组织引领下,我们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种植玫瑰的农户越来越多,加工车间也随之扩大规模,玫瑰产业正朝着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稳步迈进。”公司负责人沙玉蓉介绍。

规模化种植玫瑰不仅让种植户获得了稳定收益,更给边民开辟了“家门口就业”的便捷渠道。玫瑰产业加工车间建成后,将分拣、包装等工序化整为零,实行灵活务工、按件计酬模式,方便群众灵活安排务工时间,实现了“照顾孩子不误工、农忙时节可调剂”的灵活就业。玫瑰采收期从2月持续至11月,高峰期单日用工量可达100余人,日工资每人80元至120元,已有240余名边疆群众实现“出家门进厂门”,户均年增收2.9万元,增强了对家乡发展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凝聚起守边固边稳边的强大合力。(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孙一平)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