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里边疆国旗飘|边关美、边民富、边防固 云南边疆开满民族团结进步花
高山、深涧、林间险路,河谷、桥梁、边境村落,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中越边境线上,彝族、壮族、瑶族、傣族、布依族等各族群众在此驻守、工作、生活。在服饰各异、风俗不同的各族村寨,都同样飘扬着一面面国旗,各族群众像一股绳,“拧”在山川河谷间,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
一段国境线 三代守边人
海拔一路抬升,通往文山州马关县金厂镇的山路蜿蜒。在金厂镇罗家坪村,村民熊光泽从距中越边境线600余米的家中出发,沿着边境线巡防,日复一日。这是他守边的第16年,也是他一家三代接力守边的第74年。
通往中越界碑的路丛林密布,夏末秋初时,上山的石阶潮湿,踩在苔藓上容易脚滑。熊光泽就在这样的边境线上来回穿行,每周3趟。从马关边境188号界碑到195号界碑约10公里路,“一个来回20公里,一走就是一天。”熊光泽说,每隔一段时间,他会用镰刀将界碑旁的杂草清理干净,再用蘸着红漆的毛笔把界碑上的“中国”两个字描得鲜艳醒目。
2022年1月,熊光泽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2022年5月,熊光泽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2024年9月,熊光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多年以来,熊光泽的坚守让“寸土不让”理念深入当地村民内心。如今,“出门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放牛就是放哨”已成为刻在罗家坪村民心底的淳朴守则。
此外,熊光泽在担任村干部时期,带领村民建成了村内排污管道、旅游步道、军民鱼水池等,引导鼓励村民发展草果、砂仁、茶叶等产业,让罗家坪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落后贫穷”到“文明富裕”的蝶变,先后获评云南“省级文明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
从住在一起 到心在一起
产业兴旺让民众更团结,从文山州到红河州,各族群众在共居共融中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在团结共进中实现产业兴、乡村美、生活富。
金秋时节,红河州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的果园里橙果满枝,千亩金边玫瑰竞相绽放。在期路白乡龙泉社区的直播基地,丰收的硕果转化为美满的生活。这个由易地搬迁组成的社区,聚居着1600多名汉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多民族群众,他们曾分散在五里冲水库周边10个村民小组,如今已亲如一家。
位于社区中央的团结广场,是几栋小楼围合而成的四合院式建筑。这里入驻了民族技艺传承中心、电商直播创业孵化中心以及村集体企业等,是社区群众乐业的温床,推动着社区基于民族文化的节日经济、文创经济、农文旅经济等业态层出不穷。“我以前只会说苗语,现在通过培训,已经可以在电商直播大赛上用普通话卖家乡特产。”居民尹龙芬说。9月末,在蒙自市第二届村播助农直播大赛上,期路白乡村播斩获大赛达人组第一名、第三名及“村播新星”称号。
而在龙泉社区居民们曾经的居住地五里冲水库旁,源自哈尼族的传统技艺“水碾茶”,正成为周边各族群众发展产业的载体。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尼水碾茶”代表性传承人秦晓绍创办了红河五里冲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利用山顶上的水流下来推动水车旋转,再由水车带动碾机揉制茶叶,还原茶叶的醇厚与甘甜。而五里冲茶园,也成为周边苗族、哈尼族、汉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平台。
除了茶叶,期路白乡的各类经济作物也吸引着企业前来。“这里的枇杷和金边玫瑰产量大,把加工厂建在这里,可以解决不易运输的问题。”云南归于自然绿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国梁说,期路白乡气候宜人、环境优越,通过精深加工,可以有效提升龙泉社区枇杷、金边玫瑰的产品附加值。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樊荣介绍,通过“借苗还花”、保底收购等政策,龙泉社区调动了农户种植积极性。
文化兼容并蓄 团结厚植人心
各族居民在发展产业、深耕经济的同时,文化习俗上也在互相交融。在龙泉社区,彝族阿妹学起了苗绣,苗族小伙也会跳彝族舞蹈。苗族花山节,成为当地各族群众互学技艺的平台。
今年火把节期间,文山州马关县都龙镇辣子寨村的院坝迎来了来自工厂的客人。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收到邀请,与彝族群众共度佳节。而在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内部,17个民族的职工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在该企业的“1214”特色工作法指导下进步、晋升。
今年9月,“典映中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出版成果展阅”在蒙自市红河书院落地并向公众开放。此次展示汇聚了云南彝族、纳西族、傣族、哈尼族、苗族、瑶族、壮族等多个民族及相关省(区、市)的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出版成果200多种、500余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红河书院持续展现红河州历史和民族文化,着力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展示、文化研究和交流、文化艺术收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为一体的文化高地,合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更团结 更美丽 更开放
在文化交融、守土固边的同时,文山州、红河州各族沿边地区群众也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交往,助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蓄能成势。
在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城郊村委会八条半村,一个集合泳池、绿地、餐饮、文创等多业态的文旅综合体,不断吸引着中越游客前来“打卡”。城郊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林贵东介绍,依托文旅综合体,八条半村发展“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周末经济,让村民和来自中外各地的游客一起参与各具特色的节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吸引、融合,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
今年7月,位于红河州金平县马鞍底乡天生桥附近的边民互市贸易点热闹非凡,边民们用摩托、三轮、货车拉来各自的“宝贝”。贸易点的商品琳琅满目,从手工艺品到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这得益于中国马鞍底—越南迤底通道的重新开启,边民互市场景得以重现。如今,边民仅需填写入境卡、核验证件、完成信息录入即可通关。据统计,自今年1月通道重启以来至7月初,马鞍底乡共办理边民证1392本,通道出入境流量达到4万余人次。
距离天生桥不远的地西北村委会石头寨村,利用本地百年古树茶林优势办起了茶厂。村民自发开挖生产路、组建协会保护古树茶,成立合作社组织化运营,完成“茶寿蝶乡”商标注册,实行线上电商挂售,形成线上线下完整的产销模式,并打造了“千年古树茶+红色边境游”的体验园项目,使美丽村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