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兴滇润边】“三好临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
开栏的话
为积极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建设新时代文明云南,形成文化润边、稳边固边合力,增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交流互鉴,夯实周边国家对华友好的民意基础,打造对外开放高地,助推云南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成效。云南文明网、“文明云南”微信公众号开设“兴滇润边”专栏,集纳全省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系列活动,展示丰硕成果,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讲好文明云南兴边富民、润泽边疆的生动故事。
本期,一起来看
临沧市
立体化构建“四级联动”阵地
精准化办好“特色课堂”矩阵
筑牢“五位一体”防线
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
↓↓↓
面对跨境文明交流、民族地区思想引领、边境社会治理等复合型需求,临沧市以“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为根本遵循,主动融入和全力建设“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

立体化构建“四级联动”阵地,打造建设好美丽家园的实践地
做好宜居文章。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的文明实践阵地体系,玉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获评“全国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站”。推广运用积分制、红黑榜等机制,广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2024年以来,共建成“千万工程示范村”36个,9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六微模式”案例被评为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做好宜业文章。创新将2461名“自然村长”充实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中,引导带动乡土文化人才、返乡创业人员等积极参与“五个普及”等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富民产业发展和群众素质提升。李邦红、“唤醒山中灵雀”等一批志愿者和文明实践项目获得全国和省级表彰。2024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3.07万人,就地就近就业59.74万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实现家门口安居乐业。

做好和美文章。完成《临沧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组织开展“城乡客事总管”培训339场次,推出凤庆县“江北公约”和路山村“九道菜”等一批省级优秀案例,6个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
精准化办好“特色课堂”矩阵,打造维护好民族团结的传承地
讲好牢记嘱托课。推进新时代“三好”嘱托特色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做优“收信人宣讲团”“老支书宣讲团”等宣讲品牌,1人获评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获评“中国好人”,5人获评“云南好人”。评选“感动临沧2024年度人物”10人,8名选手参加全省第十五届“红土地之歌”演讲大赛并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坚持学业失教共抓、心理失衡共治、安全失保共防,推动“家长夜校”建设。

讲好文化传承课。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广泛开展文化文艺演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等文明实践活动,2024年以来开展主题活动2000余场次,遴选基层文化骨干1328名,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强劲力量,相关做法被作为优秀案例向中宣部推荐。深入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举办全省“我们的节日·重阳”、全市“我们的节日·中秋”等主题文化活动。
讲好沉浸式体验课。将文明实践与红色教育、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边境线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沉浸式体验点和精品主题线路。鲁史古镇探秘之旅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7个村被评为云南省金牌旅游村。持续办好中缅边交会、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百侨会、“摸你黑”狂欢节等独具特色的节庆交流活动,“遇见临沧 如回故乡”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筑牢“五位一体”防线,打造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弘扬地
建好坚强国门。巩固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开展联合巡边护边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次。创新“界碑旁的升旗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参与边民超5万人次,不断增强边境群众“为国守边”意识。构建“五户联防+巡边员+文明实践志愿者”三重治理体系,2024年全市跨境违法犯罪案件下降38.02%。

建好开放国门。依托智慧口岸建设,打造临沧陆路口岸文明实践集群,积极服务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2024年共实现公铁联运1.2万个集装箱,带动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32.19万吨、货值30.87亿元。组织开展第三届“幸福边境杯”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和“阿数瑟”山歌会等文体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建好文明国门。面向辖区缅籍人员和缅周边地区积极开展中文日常用语培训、中缅双语调解、人道主义援助等文明实践服务,“胞波连心桥”中缅双语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获评省级三类项目,有力促进了中缅民心相通。用好用活媒体平台,多形式讲好临沧文明实践故事、中缅文明交流互鉴故事,临沧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共临沧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