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南伞口岸,中缅边境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界碑上,身着民族服饰的临沧市镇康县田坝村党总支书记正用普通话向游客介绍村里的坚果合作社。“各族群众团结协作,坚果成了‘金果果’,边境线成了‘富民线’!”他指着山腰连片的澳洲坚果林笑道。这一幕,正是镇康县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民族团结、边疆振兴的缩影。

近年来,镇康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出“党建强边、文化润边、产业兴边”的发展新路。2021年至2023年,全县GDP增速连续三年位居临沧市第一,边民人均收入较2005年增长2.9倍。值得一提的是,勐堆乡帮东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党建强边,筑牢民族团结“红色堡垒”
清晨的勐堆乡帮东村,正在宣讲民族团结政策的党员活动室内传来阵阵掌声。会议室墙上的“民族工作责任清单”展板格外醒目,“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帮东村建立了‘1名党员联系5户群众’的网格,把党的民族政策翻译成傣语、佤语版本,通过‘火塘会’宣讲到每家每户。”宣讲人说道,这样的场景在镇康已成常态。
镇康县将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县委统揽、三级书记主抓、专干落实”的责任体系,通过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镇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将民族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以前村里矛盾多,现在大事小事都有党员干部带头协调,大家心更齐了。”南伞镇白岩村负责人说道。镇康县健全民族工作委员制在7个乡(镇)配备专职党委副书记和民族工作专干,76个村(社区)全覆盖设置民族干事,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
在镇康县委党校,一堂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必修课吸引全县党员干部轮流参训。课堂通过“火塘小分队”“石榴红宣讲队”等特色宣讲团,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边境村寨。三年来,累计开展宣讲3600余场,覆盖党员群众超12万人次。
在镇康县军赛民族乡红岩自然村,多次探索民族事务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以“基层治理+民族团结+民主协商”之策,创新“边寨协商”机制,由党员带头成立议事会,推动化解基层治理问题210个,促进各族群众融合发展,做法经验3次在全国政协有关会议上进行大会交流。如今,这个“一寨跨三县”的村寨成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文化润边,共绘精神家园“同心圆”
在镇康县城南伞河畔公园广场,非遗传承人克春梅用“阿数瑟”调子唱着新编的民歌《总书记回信到边寨》。这种“民歌+政策”的宣讲方式,是镇康县引导各族群众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的举措之一。
镇康县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成立“阿数瑟”文化研究会,收集传统歌谣5000首,建成文化传承体验示范基地、非遗陈列室等12个。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创作《边疆收信人》《守边人》等文化视频12部。“火塘小分队”“石榴红宣讲小分队”宣讲民族团结故事246场次,覆盖1.25万余人次。
南伞镇刺树丫口自然村的戍边馆里,各族群众守边故事感动着参观者。镇康边境完全小学生杨素说:“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护好家乡!”
镇康县以“五个共同”为基石,创新文化浸润载体,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社会大课堂,打造“戍边馆”、革命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开展“国旗在我心”等活动1350余场。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列入村规民约、行业公约,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2025年,镇康县南伞海关、忙丙乡回掌村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成为边疆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
镇康县南伞民族中学的教室里,学生们用普通话朗诵《少年中国说》的声音清脆响亮。镇康县把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融入民族歌舞、节庆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创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148所,创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普及普通话省级示范村8个。

产业兴边,激活共同富裕“新引擎”
镇康县以临沧边合区南伞园区为核心,创新开展南伞园区与缅甸老街园区“两国两园”跨境产能合作模式,合作种植甘蔗、坚果等经济作物超15万亩,带动中缅两国三县19个乡约2.5万各族群众实现增收。2024年,边民人均收入超2.2万元,较2005年增长2.9倍。
“以前种玉米只够吃饭,现在改种咖啡,既能顾家,又能赚钱,年收入更是翻番!”镇康县南伞镇哈里村德昂族村民姚世英的案例,是镇康县打造1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缩影。
按照“五城共建”城镇化建设要求,镇康县推动城乡空间互嵌,5个城市互嵌式发展社区融入“健康、文明、智慧、美丽、幸福”县城规划一体实施。边境幸福村建设中,329个项目投入5.34亿元,93个自然村实现“村庄变花园、边民变哨兵”。提升社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优化改造1万余套住房,建成绿美社区7个。提升就业保障水平,通过探索“订单式”跨境团队劳务用工政策、打造国门“零工市场”、深化“沪滇协作”,6.87万人次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镇康县创新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模范长廊,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县级和县内所有3个边境乡(镇)、14个边境村(社区)全部创建成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2024年,地处边境线上的勐堆乡帮东村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在刺树丫口自然村,昔日的抵边贫瘠村如今变身4A级景区。“界桩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我们的精神坐标。”刺树丫口自然村一位界务员抚摸着界桩感慨,他说,现在游客来体验“一日戍边生活”,村里群众收入翻番,真正是“守着边境线,吃上旅游饭”。
镇康县深入实施“红旗飘飘”工程,让国旗插在边境线、支部建在联防所,打造边疆党建长廊最美示范带,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边防”领导体系和县、乡、村、组、点“五级段长守边境”机制,近400名县乡村组段长同守96.358公里边境线,沿边村全覆盖建设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构建“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铜墙铁壁”。
夕阳西下,南伞河畔公园广场上,各族群众跳起“阿数瑟”集体舞。镇康县的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的生命线,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共同发展是凝聚人心的基石。在这里,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唱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时代强音。
云南网通讯员 李丽君 赵玉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