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指尖技艺“绣”出幸福新生活
时下,已迈入农闲时节,田间地头的喧嚣渐渐褪去,但罗平县马街镇鲁基村哈租彝家的绣房里却暖意融融、热闹依旧。以杨聪粉为代表的彝族绣娘们围坐在一起,正在织布上“飞针引线”赶制最新一批订单。一针一线不仅勾勒出彝家独有的文化图腾,更“绣”出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幸福生活。
“小时候最爱看阿妈绣衣服,那些漂亮的花纹,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我,感觉很有趣。”彝家刺绣传承人杨聪粉向记者回忆说,彝族刺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八岁开始学绣花,16岁时就会用缝纫机,从简单的平绣学起,一步步掌握挑绣、贴绣等复杂针法,常常为了琢磨一个纹样绣到深夜。
为让传统刺绣适应现代市场,杨聪粉不断探索创新,她深入研究彝族传统纹样,提取羊角纹、火焰纹等核心元素,与现代服饰、箱包、饰品设计相结合,开发出文创挂件、家居装饰等10余个系列产品,广受市场青睐。
在杨聪粉的带动下,村子里越来越多的彝族妇女加入了刺绣队伍。2019年,马街镇依托鲁基村委会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彝族服饰刺绣文化,成立了罗平县马街镇哈租彝家民族服饰刺绣专业合作社,注册完成彝族服饰商标“尼帼牌”商标,2024年,彝家刺绣成功申报罗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社辐射带动50余名彝族妇女成为专职“绣娘”,通过订单生产实现年销售额突破20万元,让非遗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以前绣品只能自己用,现在销路好啦,我们在家里既能照顾老人小娃,又能传承老手艺,腰包鼓起来啦,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年轻绣娘张艳敏手中的绣花针不停舞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非遗刺绣正成为罗平县鲁基村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幸福密码”,诸多游客慕名而来。一枚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一幅“产业兴、文化活、村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记者 博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