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漫旅”途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大省这样做
彩云之南
自古便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沃土
茶马古道的驼铃
曾在这里串起西南各民族互市共生的纽带
抗战烽火中
各族儿女并肩守护家国的历史
至今仍在山水间传颂
如今
在这片聚居着26个民族的辽阔土地上
旅游大省云南
正以“漫旅”为桥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山绿水间生根发芽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绽放“团结花”
作为北回归线唯一的绿洲,西双版纳州是云南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州,不仅以热带雨林和傣家风情闻名,更是“多元一体、共生共荣”民族关系的生动写照。2016年与2023年,西双版纳州曾两度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走进曾是傣王御花园的曼听公园,一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悄然融入景区。在园中漫步休憩时,游客可透过馆内五个主题展区的图文与实物,了解西双版纳各民族发展历程及民族团结实践成果。云上720°全景展厅及语音讲解让这个过去普通老百姓难以踏足之地,成为当地热门旅游景区。
与曼听公园一江之隔的告庄西双景,近年来已成为旅拍打卡胜地。傣装、哈尼族服饰、彝族绣片……各族传统服饰在镜头下交织成多民族文化共融的画卷。社区通过“泼水节”“柠檬音乐节”等节庆,将民俗展示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欢乐中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
而在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勐海县,游客不仅能品茗寻源,更能走进古茶林,与布朗族、傣族茶农一同采茶制茶。以茶为媒,雨林古茶坊博物馆则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驿站,也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小康故事,成为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的见证。
德宏:边陲之城双节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地处中缅边境的德宏州累计接待游客超1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5亿元。数字的背后,一幅“以景聚人、以情连心”的民族共融画卷正在西南边陲徐徐展开。
双节期间,德宏州推出的“中秋赏月地图”标注出多民族聚居的赏月胜地,让“千里共婵娟”成为各族游客的情感共鸣。芒市的酸茶体验、珠宝小镇的民族歌舞、西山乡的目瑙纵歌,让游客与村民手拉手,围成同心圆;瑞丽的稻花鱼节、盈江的乡村篮球赛、陇川的摩托车越野联赛则通过“体育+民俗”的融合,实现文旅体验的深度互动。
通过线上线下同频共振,7个专题专栏、8个热门话题,157篇图文报道让德宏州民族团结的“好声音”传遍云端。其间,该州聚焦多民族共庆佳节的鲜活场景,织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网,让文旅热度与民族情谊同频升温。
昭通盐津:“网红一线城市”走出文旅“长红”新路
因“两山夹一河”的独特地形,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市盐津县被网友称为“网红一线城市”。然而,当地并未止步于流量,而是以“多彩盐津·一线城市”为品牌,推动地理奇观转化为民族“三交”的平台,走出文旅“长红”新路。
盐津自古便是“咽喉西蜀、锁钥南滇”的交通要冲。在这里,豆沙关、五尺道、袁滋题记摩崖、僰人悬棺等历史遗迹,被串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线路。讲解员用汉语、彝语、苗语讲述着这条古道如何见证各族先民共同开凿商路、互通有无的往事。
节庆期间,盐津县推出舞龙狮、达体舞、芦笙表演等多元民族活动,游客可参与刺绣、剪纸等非遗体验。在“红石榴街区”,情景剧《马帮往事》重现历史上各族马帮结伴而行的场景,游客还可换装加入“马帮”,沉浸式感受团结互助的传统。
如今,这座偏居滇东北的小城因旅游打破了地理边界,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有了“遇见”的机会。随着渝昆高铁盐津站的建设推进,这座“一线小城”正从“网红”走向“长红”,以旅为桥,串联起更多民族共融的故事。
文山:“旅居+”绘就边疆共融新图景
近年来,地处中越边境的文山州创新推出“旅居+”模式,通过旅游与体育、节庆、非遗、康养等多元业态融合,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平台。
“旅居+体育”以赛促融,2024年以来全州举办赛事超300场,从普者黑拳王争霸赛到2025年云南省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暨边境县(市)三人篮球赛,吸引各地游客以赛会友;“旅居+节庆”将“花脸节”升级为“月月有精彩”的节庆矩阵,通过锦壮红饭节、三月三等系列节庆活动,多维度打造民族文化IP;“旅居+非遗”通过认定44家州级非遗工坊、“非遗剧本杀”、非遗手工艺体验及民族服饰旅拍等业态创新体验,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传承;“旅居+康养”则依托三七、石斛等资源,打造集民族医药与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居产业链,体验民族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身心的双重滋养。
如今的文山通过探索“旅居+”新模式,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相遇、相知、相融。仅今年“五一”假期,该州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创收超12亿元。
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到德宏的边境线
从盐津的峡谷到文山的田园
当下的云南
正以旅游为媒介
让每一次“漫旅”
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山水与人文交织
历史与当下对话
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画卷
正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共同书写


